
“两河文化”融入聊城市文旅品牌路径探索
■ 尉红梅
当前,文旅融合发展已成为影响未来文旅产业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文旅融合中,文化是推进文旅高质量融合的关键变量,无文化不旅游,文化品位决定旅游品质。近年来,聊城充分发挥作为黄河、大运河交汇城市的资源优势,牢牢把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重大机遇,全面塑造黄河文化、运河文化IP,创新推出“我家门前有条河”“两河之约”等文旅品牌。新时代如何充分挖掘“两河”文化资源,聚焦“有格调、有个性、有内涵、有温度”,打造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聊城典范”,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精品。黄河与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见证了聊城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如运河、黄河、古城等,通过水幕、灯光、表演等形式展现“两河文化”“古城文化”“水韵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策划打造具有“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强烈文化辨识度的标志性文旅融合精品项目。坚持区域联动、串点成线,精心规划“两河风情”文化体验游、阿胶保健养生游、鲁西民俗巡礼游等特色旅游线路,让游客在深度体验中感受聊城文化的独特之美。
丰富文旅融合业态,优化文旅融合品质。强化“融”的意识,运用“文旅+”“+文旅”模式,推进康养、研学、体育等与文旅深度融合,开发推出康养游、研学游、运动游等多元化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文旅特色业态聚集区,培育美食、书吧、夜市、文创等一批特色青年休闲街区以及文旅消费集聚区。充分利用“非遗小镇”“运河小镇”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出融合观光、体验、民宿等元素的高品质文旅产品。
加强数字文旅建设,提升文旅融合水平。实施文旅数字化工程,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加强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智慧景区、智慧小镇、智慧博物馆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工程,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智能的旅游体验。积极拓宽传播渠道,借助抖音、快手、微博等数字平台,开发设计富有创意和吸引力的精品文旅作品,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展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独特魅力。
弘扬“两河文化”精神,提升城市软实力。在黄河文化和运河文化浸润下,聊城人民形成了勤劳淳朴、奋发有为、诚实守信等美好品质。要发掘“两河文化”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利用好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和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通过举办各类主题展览、讲座和教育活动,让游客在参观学习中深刻感受到聊城“风正好扬帆”的社会风貌。举办各类文化展演、活动或赛事,如龙舟赛、环湖马拉松等,吸引全国各地选手、游客来聊城比赛、参观游览,亲身体验“两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增强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打造好“两河之约”“我家门前有条河”“山东手造·聊城有礼”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强化品牌特色与差异化发展。推动中国(聊城)葫芦文化艺术节、东阿艾山牡丹节等节庆活动优化升级,多方面搭建文化展示平台。推出系列文创产品,如东昌葫芦雕刻、东阿阿胶系列产品等,以文化创新赋能产业发展,不断提升“聊城有礼”品牌市场影响力和商业价值。
(作者单位:中共茌平区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