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时代基层治理的守正与创新
■ 李娜
坚持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方法论。认真学习运用这一方法论,对提升新时代基层治理效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各类矛盾风险交织叠加,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正确处理好“守正”和“创新”的关系,把保持定力和改革创新结合起来,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是落实新时代党员干部职责使命的必然要求。
守政治方向之“正”,创治理格局之“新”。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创新社会治理往什么方向走,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大优势。创新意味着突破,治理格局创新就是要在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基础上,突破旧有的“管控”“管理”理念,创新党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领导方式,提升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影响力和组织力,凝聚社会治理强大合力。加强党对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的领导,推动基层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互联互动、融合共生,打造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守体制机制之“正”,创治理方式之“新”。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社会治理模式,网格化管理利用信息化综合平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集约化和精准性水平,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全稳定。然而,现代社会民众权利意识增强、服务需求多样,需要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以满足其个性化的公共服务需求。由此,依托现有的网格化管理技术平台,充分发掘基层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激发民众的自治积极性,构建公共事务积极参与、善于互助合作,能激发基层自治能力持续提升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是对传统行政化管理方式的有效突破。在此基础上,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提供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公共服务,以管理体制创新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实现社会治理政策理念跃升与工作创新,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守履职担当之“正”,创治理路径之“新”。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是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路径。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各项改革政策在基层落实落地,离不开基层党员干部的履职担当。当前,基层治理创新的培育、激发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仍然面临一些障碍,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与群众密切接触的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活力担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通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探寻创新路径。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