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五大作风”驱动“十个着力点”
■ 李远
全市“作风深化、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塑强“五大作风”和抓好“十个着力点”的战略部署,为聊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以“敢打敢胜”作风提升标杆,驱动产业转型与消费升级。“敢打敢胜”作风要求破除自我设限思维、小成即满心态和“上热中温下冷”的痼疾,强调领导干部带头突破、追求卓越。产业提质转型需要企业敢于突破传统模式,对标先进地区经验,引入新技术、新模式。打破部门壁垒,深化“链长制”,以高标准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同时,打造消费新场景需顶层设计者具备前瞻性思维,通过精准营销和资源统筹,将聊城特色文化、生态资源转化为消费吸引力。“敢打敢胜”作风能够激励干部和企业摒弃保守思维,主动探索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为产业升级注入活力。
以“团结协作”作风统筹联动,推进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团结协作”作风要求增强大局意识,强化跨层级、跨区域、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这一作风是“着力强化城镇化示范带动”和“着力建好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重要支撑。城乡融合机制改革要求市县镇三级政府、农业农村部门与城建部门通力合作,统筹政策资源。在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建设中,“一片区一主题”的发展矩阵需要多部门联合规划,整合农业、文旅、生态资源,形成全域振兴合力。“团结协作”作风能够打破行政边界,通过横向联动和纵向协同,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以“埋头苦干”作风减负松绑,优化发展环境与企业活力。“埋头苦干”作风要求减负松绑,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资源整合,为基层和企业松绑。这一作风直接指向“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和“着力推动国有企业强身健体”。优化营商环境需减少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通过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可避免企业重复提交材料,提升行政效率。深化国资国企改革需要剥离非核心业务,推动市场化运营,减少行政干预,让国企轻装上阵。“埋头苦干”作风能让干部“多跑企业、少开会”,切实解决实际问题,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
以“精耕细作”作风攻坚克难,化解风险与提升治理效能。“精耕细作”作风要求攻坚克难、直面问题,树立有解思维,深入一线调研。这一作风是“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着力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关键保障。防范金融风险需精准识别潜在问题,通过深入调研企业债务结构和融资需求,制定差异化解决方案。在增强群众获得感方面,需从具体民生痛点入手,如老旧小区改造、教育医疗资源分配等,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服务效能。“精耕细作”作风强调的是“绣花功夫”,要求干部不回避矛盾,而是通过细致调研和精准施策,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可操作的步骤,逐步化解。
以“抢先抓早”作风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战略落地与项目实效。“抢先抓早”作风要求过程管理强调建立工作时序表,把功夫下在平时,注重超前谋划。这一作风支撑“着力抓好项目谋划争取”和“着力提升战略位势”。项目谋划需要提前研究政策导向,储备优质项目库,例如在“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需抢先对接国家战略,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同时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动态监测机制,确保项目从策划到落地全流程可控。提升战略位势,要促使聊城在区域合作中占据主动,通过提前布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与济南都市圈的协同效应。
推动聊城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干部以作风转变带动能力提升,也需要通过具体领域的改革突破积累势能。唯有将作风建设的“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十个着力点”的“硬支撑”,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的宏伟蓝图。(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