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锚定县域发展引擎 筑牢城乡融合根基
■ 丁佳琳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市“作风深化、实干争先”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动员大会明确提出,要“深化城乡融合机制改革,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要抓住县域这个重要载体,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新篇章提供强劲动能。
县域作为城和乡的结合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也是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天然载体。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重要窗口期,一方面,我国大中城市的产业结构正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一些传统产业逐步向县市转移,县域作为产业发展的前沿阵地,能够承接城市产业转移,推动农村产业的升级与转型。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为发挥县域人口集聚功能提供了难得机遇。在这两种时代机遇降临之际,要敏锐抓住这一重要窗口期,率先在县域内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均衡配置,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共荣。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县域发展活力。体制机制改革是推动县域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的核心动力。首先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行由常住地登记户口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全面取消在就业地参保户籍限制,消除人口流动的制度障碍。同时,完善与户籍改革相配套的公共服务政策,确保进城农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增强农民进城意愿,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其次要创新土地利用机制。一方面要深化土地制度改革,通过优化土地管理,健全同宏观政策和区域发展高效衔接的土地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模式,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为县域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增强县域经济实力。产业发展是提振县域经济的核心动力,通过优化产业布局,不断增强县域经济的内生动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融入城乡产业协同战略。立足我市区位优势,用好鲁豫毗邻地区合作、服务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县帮扶弱县等协作机制,深度融入济南都市圈,实现借力发展、借势突破。其次要坚持因地制宜,培育发展特色产业。结合各县域资源禀赋优势,科学区分不同县城功能定位,分类引导发展方向,差异化培育特色产业,落实“强县进位、弱县赶超”对标提升计划,通过引入新技术、新工艺,利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做好扩量、提质、集群文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县域承载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健全完善的县域基础设施。从硬件设施配备来看,要不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交通网络,既要加强县与城的交通连接,又要着力打通县与乡的“最后一公里”,提高城县乡之间的交通便利性,促进区域协同发展。从软件资源塑造来看,要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通过不断建立健全县域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县域对人口的吸引力。在教育方面,通过优化教育布局,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区域间溢出,提升县域教育质量;在医疗方面,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推进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制度,提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让农村居民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在文化方面,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通过文艺展演、非遗展览以及文化广场建设等途径,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村居民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