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明珠”城市品牌思政价值探析
■ 扈亚蕾
聊城位于黄河与大运河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了农耕文明与商贸文明交融的文化特质。“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建设的过程,不仅是对历史文脉的传承,更是对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现代化解读。黄河文化所孕育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大运河文化所承载的民族精神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蕴藏着丰富而深厚的思政教育元素。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20世纪50年代,历时十年建成位山引黄工程,将盐碱地改造成“江北粮仓”,这是30万聊城群众集体智慧的成果。这一实践生动体现了“人民至上、团结治水”的集体智慧,其蕴含的“舍小我为大局”“功成不必在我”等价值观,成为新时代青年集体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教育的鲜活教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以义制利”的古运河商业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契约精神。临清运河钞关作为明清时期全国最大的税收机构之一,其运转机制中蕴含的“税制公平”“商旅共治”理念,折射出古代经济治理的法治理念。山陕会馆碑刻记载的商帮行规则,展现了晋商“以义制利”的伦理准则。这些历史遗存,为当代大学生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意识提供了具象化载体。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黄河与大运河交融中孕育出天人合一、自然和谐的生态智慧。在“城水共生”的生态实践中,聊城以水为脉、以绿为魂,通过系统治理、科技赋能与产业融合,将千年水城基因转化为新时代生态治理的鲜活样本,绘就了一幅“河湖安澜、水清岸绿、城水共融”的可持续发展画卷,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结合实践的鲜活范例。
“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建设的思政向度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编码于“两河文明”的文化基因中。例如,东昌府木版年画中的“二十四孝”图式,不仅是传统美德的视觉呈现,更可通过数字化改造转化为家风教育资源,使青年明晰“何以中国”的历史发展逻辑。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建设展现出传统文化资源与现代发展理念的有机融合。实现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激活城市文化基因的核心任务。非遗代表性项目东昌葫芦雕刻搭乘跨境电商新平台,使传统技艺迸发经济活力,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新发展。这些实践诠释了“守正创新”的时代内涵,为青年理解新发展理念提供现实注脚。
将“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建设融入“大思政课”,开创了文化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的新范式。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高校主研—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深入推进文化基因解码向教育效能转化,使城市品牌建设与城市内涵化发展真正成为滋养青年精神成长的“活水源泉”。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