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向发力激活运河经济
■ 杨增美
当前,运河经济是聊城重点打造的消费热点。激发运河经济的新活力需要三向发力,以托起群众“稳稳的幸福”。
向“根”探源,使历史场景展现多彩画卷。明代临清运河经济的主体是以转运贸易为主的商业和以饮食、娱乐为主的服务业。聚落、城镇等复现运河沿线的繁华。盐业、手工业的辉煌彰显运河作为经济、文化、民生命脉的重要地位。明代山东运河47座节制闸中,17座位于聊城,数量为全国之最。戴湾闸出土的6.2米闸板、加固石料的铁锔扣等文物,印证了古人“因势利导”的水利智慧。这些运河记忆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更为今天保护、传承与发展运河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注重文旅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打造运河文旅品牌,如临清,作为运河经济的核心承载区,可进一步增强旅游接纳能力,整合利用好运河钞关、鳌头矶等历史遗迹资源,逐步提高消费层次;另一方面,要打造文化体验长廊工程。抓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鲁风运河文化体验廊道建设”的机遇,在现有运河大集、木版年画、东昌葫芦等非遗展演主题活动基础上,形成新的文化消费IP。
向“新”而生,用现代技术注入时代活力。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文化载体,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与变迁。步入新时代,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被赋予了新方式,需要通过现代技术培育消费新热点。一方面,创新消费场景,挖掘运河文化资源激活文旅消费潜力。运河经济被明确列为聊城重点打造的消费新业态之一,与赛事经济、康养经济等并列,旨在利用优势数字化云平台发展场景再现、交互式体验等创新消费场景。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运用3D复原技术重现元代漕船——这艘2002年出土的镇馆之宝,通过船体钉螺标本分析,还原了“一船行南北”的航运史,其数字化展示使千年漕运从静态文物转化为沉浸式叙事,增强了观众的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区位、特色产业等本土比较优势。临清轴承产业集群正以“智造+枢纽”双轮驱动运河经济迭代。鲁西国际陆港借助运河与铁路的“黄金坐标”,实现了“河铁联运”的突破,使聊城从内陆城市跃升为“直通出海口”的开放节点。
向“融”促荣,以运河文化滋养美好生活。跨界融合能够促进运河文化与旅游、生态、城建等各领域实现协同发展。促融合,运河经济需打破“就水治水”的局限。针对运河沿线,注重“通航、休闲、养生、宜居、娱乐一体化”开发理念,构建“两轴一带”空间格局,东西轴即以元运河串联鳌头矶、运河钞关、清真寺,复原李东阳笔下“层楼高栋入青云”的盛景;南北轴为沿桃园街至马市街布局非遗市集、汉服旅拍等业态,使木版年画、葫芦雕刻从展馆走入消费场景;生态带是通过河道清淤、截污治污等工程,将运河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打造滨水绿道与亲水社区。“水城产文”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运河文化更好浸润百姓的美好生活。
总之,从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到生活提质的实践,充分表明运河经济的生命力在于“根脉与新枝共荣”。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