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孔繁森精神的齐鲁文化底蕴

■ 杜鹃

今年是党中央号召向孔繁森同志学习30周年。穿越30年的时光,孔繁森精神依然历久弥新。这不仅在于其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先进性,更在于其根植于孔繁森同志生于斯长于斯的齐鲁大地所赋予的深厚文化底蕴。

齐鲁文化的主体是齐、鲁两大地域文化。齐文化起源于海岱地区,重革新发展,具有开放性特点;鲁文化起源于农耕地区,承续周礼,重伦理道德,具有守常性特点。两者互融互补形成的齐鲁文化兼具双方特质,孕育出的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与主干。孔繁森同志是孔子的第74代后裔,厚重深沉的齐鲁文化塑造了他的血脉与灵魂。深刻剖析孔繁森精神的齐鲁文化底蕴,对于更深刻理解孔繁森精神,以及以孔繁森精神提升“厚道齐鲁地、美德山东人”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齐鲁文化以“人”为根本的价值导向孕育了孔繁森精神实干为民的奋斗特质。管仲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左丘明写道“国将兴,听于民”“天道远,人道迩”,这强调“人”在国家兴盛发展中起重要的能动作用。因此齐鲁文化体现出重视“百姓”的价值取向,孔子提出的“修己以安百姓”便是明证。孔繁森以“率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的实干精神为这一理念注入了“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时代意涵。他千方百计发展教育,从根本上提升群众的整体素质和本领;他深入基层,广泛调研,有针对性提出发展建议,让阿里的经济迈上新台阶,增进了民生福祉。孔繁森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高度的使命感将民本思想同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相结合,用实际行动体现了对齐鲁文化民本思想的践行和升华。

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内核孕育了孔繁森精神仁善爱民的奉献特质。“仁”即“爱人”,并“推己及人”,由爱自己的亲人推及到爱他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论语》中上百次提到“仁”字。孔繁森以“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的公仆情怀赋予了厚德仁民的人道精神至“无我”境界的高度。他对群众爱得无私,拔下听诊器的橡胶管为藏族老人吸痰,三次化名“洛珠”卖血也要抚养藏族孤儿,在大雪灾中踏着齐腰深的积雪连续工作十几天,也要把救灾物品和党的关心亲自送到每一户牧民家中才放心。“来到西藏,我就是西藏人民的儿子”,孔繁森在雪域高原把对家人、故乡的爱升华为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大爱。这些行为超越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要求,展现出共产党员与各族群众血脉相连的党群关系。

以“礼”为规范的行为准则,孕育了孔繁森精神中爱国忠诚的担当特质。“礼”涵盖礼仪规范、文化传统、道德准则等多方面内容。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通过学习和践行“礼”,人们能够明确自身的身份与责任,提升个人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孔繁森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誓言的践行,正是对修齐治平责任担当的现代诠释。在两次援藏的十年间,他面临三次选择,均以“党让往哪儿就哪儿去”的坚定,展现了对党“绝对忠诚”的信仰坚守。他将对群众的“仁义”转化为躬身力行的担当,用生命践行了“为国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诺言。孔繁森循君子之风,重信守义,恪守清贫,不仅树立了党的领导干部的光辉形象,更为当代社会树立了良好的道德风尚。(作者单位:聊城市委党校)

2025-07-1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725.html 1 孔繁森精神的齐鲁文化底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