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调查
■ 陈美玲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形势下,如何让乡村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真正“接地气、有温度、见实效”?聊城市多所乡村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探索,课题组经多方调研,提炼出“乡土润心、实践育人”的区域性路径。
聊城各乡村小学将抽象的爱国情怀具象化、情境化、乡土化,深挖本地资源,形成三类有效载体:一、活化红色基因,让历史触手可及。莘县张寨镇中心小学依托苏村烈士陵园,开发“支前密码”校本课程,引导学生通过拓印弹痕墙、破译历史粮单等任务感知革命岁月。阳谷县七级镇明德小学创排方言革命短剧《烽火坡里》,用本土语言和场景活化红色记忆,展演覆盖周边村落。两校共享《鲁西红色人物图谱》教材,并辐射带动形成跨县研学路线,推动红色教育扎根乡土。二、焕新民俗文化,增进家国认同。莘县朝城镇中心小学将非遗黄草编与乡村振兴主题结合,学生创作草编作品,并通过义卖的形式,筹集资金建设村图书角。东昌府区梁水镇中心小学传承运河船工号子,创编《新运河号子》,展现新时代风貌。茌平区耿店新村小学以茌平剪纸技艺讲述“棚二代”创业故事。这些实践通过“老手艺+新内涵”,将文化自信融入学生的创作中。三、链接时代变迁,感悟发展伟力。耿店新村小学引导学生撰写《我家大棚进化史》,通过对比三代大棚,直观理解惠农政策。冠县东古城镇中心小学组织学生绘制“鸭梨产业链地图”。两校联手开展“特产漂流记”活动,学生们用义卖所得回馈乡村教育事业。
实践证明,突破单校局限、实现区域联动才能实现教育效益最大化。聊城各乡村小学形成了两个协同机制:一是平台共建共享,破除资源壁垒。组建“红色教育联盟”,使张寨镇微党课教学和明德小学革命旧址教学资源实现互通共享;开展“鲁西民俗文化节”活动,汇聚各学校非遗成果;打造“乡村振兴实践圈”,耿店村史馆、冠县梨园成为多个学校共用的研学基地,很好地弥补了部分学校因规模小而资源匮乏的问题。二是实践行动赋能,激活主体意识。利用跨校行动,引导学生从知到行转变。比如,梁水镇中心小学牵头举办的“运河守护行动”由该小学与周边5个学校的学生一同完成,共清理河道约3.5公里;朝城镇中心小学“我为家乡代言”的直播活动推动了当地草编技术的传播。这种通过实践活动参与到家乡建设的过程,使爱国情感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方式,具有推广价值。
就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课题组提出一些建议:一是加强市级统筹,合理配置资源,规划实施“一轴两带”全域育人网(莘县—阳谷—茌平“红色教育轴”、东昌府—梁水镇“运河文化带”、冠县—耿店—张寨“产业研学带”),试点开通“红色研学公交专线”,减少偏远学校参学成本;二是汇聚数字化资源包,推动优质资源共享,由主管部门归集《支前密码课程》《草编教程》《运河号子乐谱》《大棚科学课教案》等一批学校的特色课程,形成数字化资源包,供县域兄弟学校与机构使用;三是深化“产学研用”链接,提高实践效能。推广“耿店—东古城”产教研学项目,推动产业研学从单纯参观到深度参与,如通过开展“特产漂流记”“营销策划实践周”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并体验过程性的产品设计、电商直播、收集市场反馈等工作,切实做到为家乡发展助力。
(本文系聊城市社科规划课题成果, 课题编号:ZXKT202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