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县红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

■ 虞莹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红色文化遗产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与精神血脉。

莘县作为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莘县积极探索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品牌化路径,通过创新活化利用和品牌提升,使红色文化遗产焕发时代价值,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红色资源的现代转化。莘县将散落各处的革命遗址,进行系统性整合,打造独具特色的“平原红色文化长廊”。这条纵贯南北的红色纽带,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马本斋烈士纪念馆等历史印记串联成线,构建起时空交错的红色记忆网络。红庙村的实践尤为亮眼,这个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通过复原革命场景、打造智慧街区,让历史走出展柜,融入当代生活。在这里,石碾、古井不再是静态展品,而是可以触摸、可以体验的活态记忆。

文化表达的创新突破。莘县推出的“一村一品”村史馆模式,打破了传统红色展馆的刻板印象。每个村庄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切口:苏村以惨烈的阻击战为叙事核心,纸坊村则聚焦支前模范的感人故事。这些村史馆不仅是历史的容器,更是文化的发生器。邓九如故居回荡着山东琴书的悠扬曲调,AI虚拟讲解员与游客畅聊革命往事,红色剧本杀让年轻人沉浸式体验峥嵘岁月。这种将严肃历史与当代语汇相结合的尝试,让红色文化传播突破了年龄和认知的边界。

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莘县探索的保护性开发模式,既守护了革命文物的本真性,又释放了其现代价值。数字化技术为脆弱的历史记忆提供了精细保护,分级保护制度为不同类型的遗产量身定制方案。更可贵的是,这里形成了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参与的多元共建格局。从老党员义务讲解到村民众筹展品,从文创产品开发到研学课程设计,红色文化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效益。

在这片见证了革命烽火的土地上,莘县正用智慧和创意编织着红色记忆的当代叙事。他们的实践表明:红色文化遗产不是封存的档案,而是可以不断解读、持续创新的精神财富。当历史的光芒照进现实,红色基因便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这条文化活化之路,不仅重塑着莘县的城市形象,更为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贡献了可资借鉴的“莘县方案”。(作者单位:莘县文化和旅游局,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06)

2025-07-1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2728.html 1 莘县红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