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孔繁森精神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肖太国 张旭川 张忠天
孔繁森同志作为民族团结的典范,其扎根边疆、服务藏族同胞的感人事迹,深刻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内涵。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中蕴含的民族团结进步基因,将孔繁森精神深度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出了新探索。
党建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障根基。学院党委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把弘扬孔繁森精神、促进民族团结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并高度重视孔繁森精神育人资源的挖掘与运用,为孔繁森精神传承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了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院,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相关历史的记录、整理,深入挖掘相关资源,让孔繁森精神更鲜活。充分发挥相关文艺作品的作用,通过歌曲、朗诵、红色剧目等艺术形式,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弘扬孔繁森精神,提高宣传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教学筑基,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知识认同体系。学校把孔繁森精神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教育资源,融入课程教学主渠道,以闭环式教学设计为思路,提炼育人元素,开发课程体系。
2022年,开设《中华民族精神》特色选修课;2024至2025学年,面向文旅学院、智慧农业学院大一新生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近年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课程建设,聚力打造思政“金课”,构建思政课程群,实现思政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思政相互融通、同向同行、协同发力,逐渐形成了由《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中华民族故事》《中华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和理论》等课程组成的特色选修课程体系。
科研赋能,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支撑。学院高度重视以科研驱动孔繁森精神教育的深化与创新,依托孔繁森精神与红色文化研究院,聚焦孔繁森精神在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价值与路径开展深入研究。
组织广大教师积极申报山东省教育厅、聊城市社科联的教改课题和科研课题,加强对孔繁森精神的内涵挖掘。开发校本教材《照片背后的孔繁森故事》《孔繁森的初心可以这样讲》《追忆与传承——聊城革命人物故事》十余本,立项教科研课题35项,撰写论文75篇,成果及论文被广泛关注。
文化浸润,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校园生态。学院着力打造以孔繁森精神为底色的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品牌,成立“繁星社”“青马”“青语”等主题社团,通过读书会、故事分享会、主题演讲比赛、原创话剧排演等形式,让学生成为孔繁森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习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校园文化是职业院校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三观”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院把孔繁森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红石榴工作室,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开展弘扬孔繁森精神、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相关活动。
(本文系聊城市社科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