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好聊城红色文化资源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贾思宇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载体。聊城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聊城红色文化,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以历史为底,凝聚政治认同。聊城这片红色热土,记录着革命先烈的忠诚、信仰、奋斗和牺牲,镌刻着各族儿女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要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依托“革命老区”“孔繁森精神”等红色文化名片,找准用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着力点,用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身份标识。用好用活地域红色资源,把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统筹用好聊城革命烈士纪念馆、中共冀鲁豫(平原)分局旧址、苏村阻击战纪念馆等红色文化活动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使之成为凝聚政治认同的红色教育阵地。讲活讲好地域红色故事,讲清楚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抗击日寇的英勇壮举,讲清楚孔繁森同志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一腔热血洒高原的光辉事迹,讲清楚百年大党依靠各族人民群众穿越血与火洗礼锻造的光辉历史,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以文化为脉,增强民族凝聚力。红色文化承载着各族群众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归属,有助于激发各族群众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加强对聊城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研究阐释和高度凝练,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独特的地域红色文化精神内核,进一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结合当下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创新传播方式,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应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短视频、微电影、短剧等,强化“红色IP”推广,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影响力。创新设计呈现方式,创作推广一批富有教育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比如舞台剧《金字匾》、杂技《挺进·渡黄河》、京剧《铸魂》等,将红色故事搬上舞台,用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来提升红色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红色文化更加可触可及、可感可知、可亲可近。
以教育为引,赓续红色基因。红色文化中丰富的人物精神、历史事件、革命遗迹等是鲜活的教育资源,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要加强红色文化的理论教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不断完善分层教育机制,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中培根铸魂的作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运用好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强化红色主题实践活动,切实发挥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聊城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作用,以实地参观、现场教学、沉浸体验、交流研讨等方式,用心营造浓郁醇厚的红色文化氛围,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生活化,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活动,把红色资源融入公共空间,在潜移默化中加强人民群众的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的根基命脉薪火相传。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本文系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