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动灵芝、桑黄融入慢性病临床路径 促进全民健康的对策
■ 毕科研
灵芝与桑黄不仅药用价值突出,更蕴含着巨大的经济开发潜力。然而当前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链条断层、品牌影响力薄弱、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等共性问题,迫切需要从构建“政产学研商”协同体系、全产业链标准化运营、品牌跨界营销等方面入手,提升二者的医药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而推动“聊城新三宝”成为大健康产业新的增长极。
构建“政产学研协”协同创新体系。顶层设计与政策保障方面,出台《聊城市产学研合作权益分配指导意见》,明确基础研究成果专利归属权;以《聊城市灵芝桑黄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5—2030)》为指引,将灵芝与桑黄定位为“中医药防治特色产业”与“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在土地、税收、金融等方面出台专项扶持政策,设立年度产业发展基金;建立“政府+院校+企业+协会”四方联动机制,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企业间技术合作与资源共享,重点解决跨部门协作低效、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依托行业协会制定涵盖种植、加工、检测、临床应用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重点完善活性成分检测方法(如灵芝多糖、三萜,桑黄黄酮类物质的定量分析),建立质量追溯系统;由行业协会发布《灵芝桑黄产业发展蓝皮书》,定期更新行业数据与技术规范,引导产业从“无序竞争”向标准化、品牌化转型。
深化临床研究,夯实产业发展根基。政府应设立专项临床研究基金,吸引更多科研人员投身研究,将现有单一聚焦肿瘤防治的研究方向,拓展至慢性病调理、亚健康干预等多元健康领域,系统探究灵芝与桑黄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实际疗效及安全性,积累科学翔实的数据,为其保健与治疗功效提供理论依据。
推动企业与医院建立长期合作。从产业发展角度看,资金支持与成果转化至关重要,专项基金投入可加快技术转化,还能通过与医疗机构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提升。目前,部分企业存在产品售价高但实际成本低的情况,若直接与医院合作,可简化流通环节,但临床研究成果产出周期通常超过1年,这需要企业具备长期投入的耐心与规划。
为进入OTC(非处方药)市场做准备。类比阿胶系列产品成功的市场经验,灵芝与桑黄产业想要获得市场认可,必须以真实有效的临床数据为支撑,只有经临床验证具备显著价值,才能激发市场需求,进而推动产品进入OTC市场,这就要求企业根据真实临床数据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不断优化产品质量与功效,形成科研、生产、市场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整合医疗资源,打造专业研究团队。由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整合全市医疗资源,组织结核内科、肿瘤科、中医科等多学科力量,组建灵芝与桑黄专项临床研究团队,研究范围扩展至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以市传染病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为核心单位,设计方案、分析数据,其他医院作为协作单位,承担临床患者入组、临床观察与数据采集工作,研究成果可优先用于本地医疗机构健康管理项目,形成“研究—应用—反馈”的闭环,提升产业本地化转化效率。
搭建研发平台,规范市场价格体系。加大对灵芝与桑黄人工培育技术的研发投入,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突破培育技术瓶颈(如缩短生长周期、降低环境依赖);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建立价格监测机制,打击囤积居奇、虚假标价等行为,制定产品指导价区间等内容,兼顾成本控制与市场监管,降低规模化种植成本,推动终端产品价格合理下降,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品从“高端药材”向“大众健康消费品”拓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灵芝、桑黄在肿瘤防治领域的应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