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康城市与美丽乡村协同发展的思考
■ 李远
健康城市概念源于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社会环境”理念,强调通过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与生态治理提升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美丽乡村建设则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载体,旨在重构乡村的生态价值、经济活力与文化认同。二者看似分属不同政策场域,实则共享“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
聊城市自2018年实施“健康聊城2030”规划与美丽乡村示范工程以来,在健康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医疗资源逐步丰富,城市绿化面积持续增加,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健身和休闲环境。在协同发展方面初步形成三类模式:一是在生态共治领域,围绕徒骇河流域实行跨城乡河长制,使乡村的生态资本得以通过空气净化、气候调节等,直接转化为城区居民的健康福利,实现了环境治理的系统性突破。二是在产业耦合层面,高唐县丹参种植基地与东阿阿胶集团构建的“订单农业”模式,初步形成“乡村生态资源—城市消费市场”的价值循环链。三是服务共享维度,市人民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已覆盖全部乡镇卫生院,缓解了医疗资源空间错配问题。
当前,聊城市健康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仍面临以下问题。一是资源分配不均,大量资金投入到城市医疗设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方面,而乡村的医疗卫生条件改善相对缓慢。同时,城市吸引了大量人才,乡村人才流失严重,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和速度。二是规划缺乏统筹,健康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这导致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等方面出现重复建设或空白区域,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三是协同机制不完善,健康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如住建、农业、卫生等。但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在政策制定、项目实施等方面难以形成合力。
聊城市健康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协同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创新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应建立兼顾健康城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综合性规划体系。这种规划需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思维定式,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统筹考虑各类要素配置。例如,可以探索“医联体”建设模式,通过城市大型医疗机构对口帮扶乡村卫生站,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均衡配置。二是建立动态化资源配置体系,促进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在政策设计上,要建立向农村倾斜的资源分配机制,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政策工具,吸引资金、技术和人才向农村集聚。同时,要推动形成城乡产业链分工协作的新格局,使城市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乡村旅游服务,农村则专注于优质农产品生产和生态保护,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三是构建多维度协同治理机制。可以在市县两级政府设立城乡发展协调办公室,开发建设信息共享平台,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项目进展、资源配置等信息的实时互通。在政策协调方面,要建立常态化的部门会商制度,对涉及多部门的政策文件进行联合审查,确保政策协同性。此外,还要完善问题快速响应机制,通过建立问题清单和限时办结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