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赋能聊城制造业的路径探索
■ 高莹 肖太宏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浪潮中,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聊城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拥有轴承、有色金属加工、新能源汽车等特色产业集群,制造业基础扎实。然而,面对全球产业链重构和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双重挑战,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成为聊城实现“制造业强市”目标的关键课题。
尽管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聊城制造业仍面临多重瓶颈。技术层面,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设备联网率不足30%,数据采集与分析能力有限,导致“不敢转、不会转”的顾虑普遍存在。成本层面,数字化转型初期投入高,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有限,资金压力成为主要障碍。人才层面,复合型数字人才短缺,本地高校相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脱节,企业难以找到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关键人才”。生态层面,工业互联网平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等基础设施尚不完善,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路径创新,制定数字化转型的聊城方案。破解转型难题,需立足聊城实际,探索从产学研协同创新到“政产学研金服用”(政府主导创环境、企业主体强创新、学科人才激活力、科技研发出成果、金融配套强保障、中介服务提效率、成果转化增效益)协同推进的转型路径。
第一,以技术改造为突破口,打造“点线面”立体化推进体系。在“点”上,遴选龙头企业建设“黑灯工厂”“数字孪生车间”,形成行业转型标杆;在“线”上,依托轴承、纺织等优势产业,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订单、库存、物流数据共享;在“面”上,加快5G基站、千兆光网、算力中心布局,打造“聊城制造”数据资源池。
第二,以政策创新为保障,构建“三位一体”支撑体系。财政支持方面,设立专项基金对数字化改造项目按投资额的20%给予补助;金融赋能方面,推出“数字化转型贷”,由政府提供风险补偿;标准引领方面,制定《聊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南》,建立分级分类激励机制。
第三,以人才引育为根本,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圈。联合聊城大学、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技术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实施“智汇聊城”计划,引进数字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团队,同时鼓励企业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
第四,以模式创新为驱动,探索“聊城特色”转型路径。试点“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模式,以轴承产业为突破口,整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等全链条数据;推动“数字经济+乡村振兴”融合,依托农村电商基础,打造“数字田园”“智慧牧场”;探索“飞地经济+数字孪生”协同模式,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共建“数字飞地”,突破地域限制。
数字化转型是聊城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生态赋能”原则,尽早实现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通过数字化转型,聊城有望从“传统制造大市”迈向“数字智造强市”,在数字经济时代书写制造业强市的“聊城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冠县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