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专家来聊交流研讨
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
本报讯 (郝凯) 8月15日,山东省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研讨会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举行。本次活动由山东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主办,会聚全省职教领域专家、学者及院校代表,通过主旨报告、案例分享与学术研讨,深入探索职业院校在新时代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经验。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刘宝民在主旨报告中表示:“思政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阵地,需将国家认同教育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他认为需强化课程引领力,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筑牢思想根基。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专家进一步提出,职业院校应构建“党建引领、课程思政、实践载体”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将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链条。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教授王学利分享了边疆职教实践经验:“通过梳理各民族交融史实,以文化浸润打破认知隔阂。”其“认知纠偏+文化浸润”模式为山东职教提供了跨区域借鉴。山东省民族宗教委政策法规处处长徐中林立足本土资源提出“四项基础工程”:理论武装工程聚焦齐鲁文化教材开发,认知纠偏工程破除地域偏见,凝心铸魂工程融合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人才保障工程培育双优师资队伍。
孔繁森精神成为实践纽带。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教授朱茂明剖析道:“老西藏精神中的奉献与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度契合。”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孙剑介绍,该校依托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构建“课程、平台、网络、社团、志愿服务”五维体系,年均开展主题活动200余场,服务学生超万人次。
研讨活动特设的实践案例环节呈现出多元载体创新。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洪盛志以黔东南“村超”“村BA”为例,揭示“乡村体育赛事通过群体互动天然促进民族交往”;滨州职业学院与阳信县共建实践基地,开发“民族团结+技能培训”课程,助力少数民族学生就业创业;禹城市职教中心通过“党建带团建”组织红色研学,让学生深刻认识“五个认同”。
活动还征集论文160余篇,其中70篇入选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