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养老服务在家门口可及可享

■ 李营

2025年聊城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这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生动诠释。

近年来,机构养老服务发展成效显著,然而居家养老依然是最受欢迎的养老方式,它不仅契合我国传统孝道文化中对家庭的重视,也满足了老年人在熟悉环境中安度晚年的愿望。大量实践也表明,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是紧密相连、共同发展的。

在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的背景下,居家养老若无社区支持,将成为一座“空中楼阁”;而社区养老若脱离了对居家的支持,则会导致其功能发挥受限。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将两种养老服务方式贯通起来,有助于将社区养老的专业服务从公共空间扩展到家庭场景,让优质养老服务在家门口可及可享,从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从实践看,社区养老向家庭的延伸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这是由老年人需求的复杂性、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是服务需求的特殊性。居家服务有几十种之多,老年人需求差异性巨大,难以标准化、模块化,有的需求频次低、难以形成市场规模,比如夜间服务、助浴服务,有的带有亲情性质,难以市场化、社会化,比如社交、陪伴需求。二是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老年人是异质性最大的群体,消费能力低、消费意愿低。三是服务场所的特殊性,居家上门服务是一个特殊的服务形式,上门加大了服务成本,且服务难度大、风险高。

因此,积极推动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落地,关键在于构建一个“需求精准响应、资源高效配置、服务可持续供给”的社区支持网络。

一是要着力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解决“在哪服务”的问题。通过科学规划,在步行可达范围内嵌入综合服务设施——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以及助餐点等,让服务触手可及。农村地区则可依托乡镇敬老院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同时升级村级幸福院功能,将服务网络延伸至最末端。唯有让服务点密布在老人生活半径之内,才真正为“家门口”服务打下坚实基石。

二是要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解决“服务什么”的问题。从健康照护到精神慰藉,群众需求纷繁多样,养老服务不可能千篇一律。可借助智慧平台,推动服务从“被动分配”转向“主动响应”,通过数据分析精准匹配老年人多样化需求。同时推动服务供给主体从单一走向多元,政府、市场、社区、家庭共同发力,支持专业养老机构以连锁运营方式嵌入社区。

三是要建立完善保障体系解决“如何持续”的问题。这需要从政策、资金、人才、市场四方面发力,通过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社区居家养老领域,培育良性竞争环境;在服务付费方面,倡导“公益+低偿”模式,基础普惠性服务由政府补贴托底,而个性化、高品质服务则引导家庭合理付费,探索“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鼓励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积蓄未来被服务时长;大力培育专业人才队伍推动社区居家养老的持续发展。唯有构建社区居家养老四轮驱动的坚实保障体系,家门口的优质服务才能行稳致远,进而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既能享受家庭的温暖,又能获得专业的照护。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课题“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74)

2025-08-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029.html 1 让优质养老服务在家门口可及可享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