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出土碑刻研究

■ 刘飞 孙静静 谢丽

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出土完整碑刻16通,其中元代碑刻1通、明代碑刻3通、清代碑刻12通,基本展现了茌平文庙重修的历史事实、儒学教育、科举制度和经济发展情况。这批碑刻大都集中在明清时期,是研究茌平区明清科举制度、官员任职、当地士绅参与社会活动以及民众生活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当时社会风俗、意识形态、历史史实及文化艺术必不可少的实物资料。这些碑刻的出土,丰富了聊城元明清时期的研究材料。

自古以来,文庙既是祭祀孔子的地方,也是培养儒学人才的地方,是传达统治者意志、教授礼仪的场所,更是中央和官方学校所在地。府前广场遗址出土文庙碑文记载:“圣天子简命来蒞是邦甫下车诣学谒庙覩祠宇之倾圮也喟然叹曰学校重地敝而若是何以报功德育人才而宣教化耶即谋所以新之顾以民苦冲疲比岁饥荒拊循凋。”这说明文庙作为施行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其重修有着重要意义。同时,重修文庙也是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内容之一,关系其升迁与官绩口碑,因此地方官员对于所任职地方文庙的重修十分重视。

明清时期儒学的教育场所中就包括学宫。学宫也叫官学,即各地文庙,既是士子学习儒家经典的学校,也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庙宇;既是国家行政教育场所,也是祭祀孔子之地。府前广场遗址出土文庙碑文“国朝学制优于前代袭二百余年治平之庆以征得士之效亦远胜前代名正而实副宜也制系学于儒祀而师者孔子言儒言学折衷吾夫子而已言儒也则进君子退小人言学”,证实了这一点,同时也体现了政府对文庙儒学教育的关切。这批碑刻中有一通乾隆五十年《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也体现了政府对文庙学宫的重视。

《科贡题名》碑表明茌平为清政府提供了大量人才,为研究清朝的科举制度提供了实物资料。此碑不仅记录了科举的顺序、人才的姓名,而且其设立对儒学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后人通过努力学习,进士及第,建功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在题名碑上留下姓名,这对教育的发展大有好处。

士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根本原因在于士绅与乡土社会密不可分,并因此而成为整个官僚体系和国家机器运行的重要社会基础。士绅阶层聚集了社会中大部分的知识力量和文化力量,掌握着地方公务、公产、教育等资源,是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并获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源。

文化教育是士绅地位的基础,士绅自然会通过发展教育来发扬传统。茌平士绅具有这一阶层的共性和职能,他们是传统秩序的维护者,享有特权和威望,是民众的政治领袖。士绅在稳定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气、促进民间行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促进地方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发展、维护一方安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地方事务中成为官与民之间的纽带。

通过碑刻中记载的各时期文庙重修情况,可以梳理茌平文庙自金代至清代五百余年间的修葺次数,探寻重修的原因,分析捐款人员组成,这为深入研究清朝时期的科举制度,研究元明清县域文庙的设置沿革、历史变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02)

2025-08-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031.html 1 茌平区府前广场遗址出土碑刻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