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田氏家族 文物遗存保护路径
■ 田利芳
明清之际,东昌府出现了以“任邓朱傅耿”五大家为代表的名门望族,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家族也是官宦辈出,在当地享有较高声望,田氏家族就是其中之一。据现有文物史料显示,田氏一族世居聊城,一世祖田子实生活于元末明初,自明中期四世祖田寿起直至清末,代有官宦,文人儒士辈出,孝悌传家,诗书继世,其行迹在《明史》及地方志书中多有记载。尤为可贵的是,与田氏家族相关的家祠、古墓葬、碑刻、祖先画像、族谱等文物也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为研究明清之际氏族文化、家风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田氏家族文物遗存的保护利用措施总的原则是:以文物本体修复为基础,以展示阐释为媒介,通过多维度的保护策略,使田氏家族文物遗存成为研究明清氏族文化、礼制的实物标本,同时构建起连接历史与当代的文化传播体系,为地域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实践范式。
田氏家庙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要进一步加强日常养护,通过日常巡查、病害监测、环境维护与专业技术干预等手段,最大限度延缓自然损毁。正堂可设立家族历史陈列区,陈列祖先画像、《田氏族谱》、《田氏家学》等,复原历史场景,呈现家族发展历史。院落北部、东部可设置碑廊,陈列碑(石)刻及拓片并展示传统拓印技艺。院落西部、南部可设置家风文化长廊,以图文形式解析田氏“敦本实、乐善施”的家风内涵。通过上述措施,将田氏家庙由单一的文物点打造成集文物展示、文化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
对于田寿、田濡墓地出土的碑(石)刻构件,需建立分级保护机制。对《明中大夫南京太仆寺卿田公墓表》等重点碑刻,采用超声波清洗表面污垢,裂缝处注入环氧树脂加固,缺失部位以石膏补配;对石虎、石狮等石刻,定期清除苔藓并使用中性清洁剂维护,底座纹饰缺损处进行编号建档。数字化保护需运用三维扫描技术,建立包含铭文、纹饰、尺寸的文物数据库。
梁水镇田园村田寿墓作为田氏家族重要遗存,修缮时需恢复其覆斗状封土形制,将封土还原至高0.6米、底边围长4米的状态,清除周边杂物并整治环境。墓前嘉靖三十九年墓碑需采用环氧树脂修复断裂处,清除表面污垢,增设玻璃防护罩防止风化。周边种植侧柏形成隔离带,并树立保护标志碑,标注田寿生平及家族贡献,构建兼具历史意义与教育功能的遗址空间。
对于《田氏家学》《田冏卿集》等古籍文献的保护,需先进行病害评估。对古籍存在的虫蛀孔洞、边缘撕裂等问题,采用宣纸修补虫蛀处,以“溜口”工艺加固撕裂书页;对霉变书页进行局部清洗并进行脱酸处理,修复完成后制作无酸纸函套保存。修复完成后可采取数字化方式进行保护,使用专业古籍扫描仪对古籍进行高精度扫描,实现古籍文献的永久保存与便捷利用。
(2025年度《海源阁藏书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路径探索》重大项目子课题“聊城田氏家族文物遗存保护利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XM25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