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创新路径的构建与优化

■ 盛福帅 许书彦

伴随“大思政课”理念在教育体系全面推行,思政教育已突破单一授课的局限,构建起全员参与、全链条衔接、全角度渗透的育人新框架。教育核心任务聚焦立德树人,思政教育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核心途径,在此背景下,创新实践教学资源的方式、提升思政教育教学效果与情感渗透能力,成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大思政课”要着重拓展思政教育的物理空间范围,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资源,实现思政教育的常态化、行动化、全周期化,其核心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成长各阶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领悟理论精髓并转化为实际行动。

设立多级课程模块,结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规划并构建从低到高三个学段不断深化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低年级采用趣味故事加动画短片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基础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中年级注重历史经验与文化智慧传递,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爱国之情;高年级结合时事热点情况,进行话题讨论和实践调研,提高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这种分层规划贴合学习者认知规律,能分阶段达成价值引领任务。

开展教学方法的多元创新探索,改变“教师为核心、学生为被动方”的常规教学模式,借助场景化教学、信息化互动、合作学习等路径,明显提升教学质量。例如,运用角色代入法,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感受价值观的关键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思政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组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队协作与互动效果,使教学体系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内化理解”。

打造“思政+”课程搭配,淡化科目界限,推动思政教育融入语文、科学、艺术和体育等课程,构建全方位、全流程、多维度协同的育人格局,在科学教学中培养环保与创新意识,利用体育活动塑造学生坚毅意志和团队合作素养,借助语文经典教材开展家国教育,通过红色经典艺术形式在艺术课堂开展价值观引导,此格局实现了思政教育多学科渗透与全教学过程结合。

为提高科研评价质量,可创建由认知、情感、实践、创新、协同五个维度组成的“五星评估模式”,采用定性和定量并重的研究方式,全面呈现学生思政素养的发展脉络,运用课堂观察、行为记录、作品查阅、小组打分等形式,对学生的阶段性成长进行评估,作为教学改进的合理参考,构建教学评价推动学习优化的循环体系。

落实协同育人方略,联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达成育人资源的整合,学校作为核心主体,规划标准化课程模块;社会层面提供实践场地与资源助力;家庭依靠亲子互动活动提升教育的持续度,运用常态化交流模式,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实现全流程育人的有机生态。

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进“大思政课”的实践探索,要把构建阶梯式课程当作核心工作,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以“思政+”资源平台为依托保障,通过科学监测来确保实践成效,依靠协作网络来增添发展活力,不断聚合家校社三方优势,让思政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为培养有爱国精神和综合能力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27)

2025-08-2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354.html 1 “大思政课”创新路径的构建与优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