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 胡春霞 许广元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凝聚的精神文化结晶,蕴含着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韧的奋斗品格,其丰富的精神内涵与乐观向上、刚健自信、百折不挠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高度契合。如何通过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具有时代特色的实践路径,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

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挖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在课程建设、学生活动、校园文化、师资培养等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创新了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深度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红色文化+心理健康”的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开发专题课程与案例教学。学院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同时,开设红色音乐、红色电影、红色阅读欣赏等选修课,让学生激发情感共鸣、培育积极心态。增设“红色精神与心理韧性”“红色经典中的情绪管理”等专题,结合红色文学作品,分析主人公的心理成长轨迹,引导学生提炼可迁移的心理调节方法。

创新开展实践活动。组织红色研学实践,如参观革命遗址、纪念馆,让学生在实地体验中感悟先辈精神,提升心理韧性。学院组织学生开展系列红色主题活动,参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鲁西北革命烈士陵园,举办“红色故事进乡村”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服务社会中强化责任意识与心理调适能力。此外,依托“智慧党建和大思政虚拟仿真实践中心”,开展以“百年党史发展历程”为主题的心理拓展训练,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在党史中汲取前进动力。

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红色文化校园环境,建设红色主题景观、红色文化宣传栏,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播放红色歌曲与故事,形成沉浸式文化氛围。学院在校内建成鲁西“四史”主题教育馆、校内长征路,整合心理咨询与红色教育功能,开展红色文化团体辅导,实现“润心”与“铸魂”的同频共振。组建红色文化社团“繁星社”“黄河大合唱艺术团”,开展英模人物访谈、举办红色经典诵读、红色剧目展演、心理情景剧大赛等活动,强化学生参与感,在润物无声中把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植入学生心灵。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通过专题培训提升教师红色文化素养与心理教育能力,使其掌握红色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院多次邀请党史专家和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为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开展专题讲座,组织教师赴省内外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研学”。围绕“如何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如何设计有效的实践项目”等主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竞赛、案例研讨等活动,打造一支“有信仰高度、有文化厚度、有专业精度”的心育教师队伍。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329)

2025-08-2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355.html 1 红色文化赋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