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苦营八阵图
■ 朱海波
在《未晚斋语文漫谈·有感》中,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写了两首跟学风有关的七言诗。其中一首写道:“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妆莫问入时无。”
诗中,吕先生提倡朴实、本色的文风,反对故作高深、华而不实的学风。
今略改一字,以“何必苦营八阵图”论之。
文章是写给人看的,文通字顺、理畅意达,让人看得明白是最低标准,这就叫通俗易懂。别小看了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真正的好文章不是堆砌多少晦涩难懂的辞藻,也不是排出多少华丽的句子,而是用最浅显的话讲述最精彩的故事、描述最精彩的风景,或阐述最深刻的道理,此谓深入浅出。我们在阅读时,遇到一个生僻字,就如同吃饭时噎塞或打嗝一般,难受得很,而读“八阵图”式文章,如同胸中塞了一块大石头,消化不动,难受更甚。
文章重在表情达意,可“八阵图”式的文章过于重视文字上的对仗、形式上的统一,或者是气势上的高昂,实际上是没抓住文章为何而写这个根本问题,这是舍本逐末,也可以说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我们很多人学过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八阵图”式的文章和党八股式的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说是前者的新款。比如,党八股的几条罪状: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无的放矢,不看对象;语言无味,像个瘪三;甲乙丙丁,开中药铺,等等,大家看那些“八阵图”式的文章与以上描述何其相似。
生活是火热的,群众的创新创造无时不在发生,文章要生动地反映生活和创新创造,也应是生机勃勃的,“八阵图”式的文章非要用那些对仗句、排比句把活生生的文字束缚起来,给它们穿上一层厚厚的铠甲,结果就是把文章的生气给淹没了。我们且不论那些对仗句、排比句好不好,退一万步讲,即便是好,也不能用起来没完,再好的饭,天天吃也腻了,再好看的衣服,天天穿也烦了,道理是一样的。
写文章最忌千人一面,最喜个性张扬。写林黛玉就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和凤姐,这就是个性鲜明,《红楼梦》里这么多人物,如果写谁不像谁,岂不成了一锅浆糊?写景也是这样,写西湖就是西湖,而不是大明湖或昆明湖,写泰山就是泰山,而不是华山或衡山。《故都的秋》一读就是北平之秋,而不是济南、长春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的秋天,这就是个性鲜明。
人物有了个性就容易被记住,文章也是这样。写出有个性的文章来是不易的,需要深入生活,用心观察、思考,认真调查研究才行,不想投入精力而希望写出生机勃勃的文章,犹如不耕地而求获、不吃饭而求饱一样,是不可能的。著名作曲家王立平用了四年时间创作了13首《红楼梦》音乐,单是一首《葬花吟》就用了一年零九个月,就是一个例子。那些“八阵图”式的文章没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只会在形式上作文章,下的是表面功夫——当然造那些对仗工整的句式也是颇费周折的。前者因为不易,才让人击节叫好,后者因为不难,才让人视如草芥。
文风是政风和社会风气的折射,也可以说是一个窗口。全社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文风就扎实,文章就“短实新”,言之有物,反之,社会风气喧嚣浮躁,反映到文风上就是“假大空”,就是“八阵图”盛行。把“八阵图”式的文章扔到烂泥塘里,就要以长期主义对抗社会浮躁,静下心、俯下身,日拱一卒,真正把写文章当成重要的事来干。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文章写得好,不只是因为有高超的写作技巧,也不是有过人的才华,而是写文章的人真正敬畏读者、敬畏文字,把每篇文章都用洪荒之力来写。艾青所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心中有爱,所以笔下才有千钧之力。
走进火热的生活,发现生活之美,包括深悟生活之痛,文章就会活色生香。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群众的尊重,就只会无病呻吟,拿“八阵图”式的文章来搪塞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