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机制
■ 范文婷
近年来,聊城政协以“有事多商量·聊‘成’协商”品牌为统领,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协商格局,在协商成果转化机制上形成了特色做法。但对标新时代新要求,协商成果采纳、落实、反馈环节仍需进一步优化,以实现从“协商形式”到“治理效能”的深度转化。
协商成果转化机制的现实挑战。采纳精准度待提升。有的基层协商议题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协商成果的分类处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对建议的可行性论证缺乏评估,导致部分建议因条件不成熟难以采纳。落实持续性存短板。成果转化缺乏常态化跟踪机制,未能及时转化为实际政策措施,有的基层协商成果因涉及多部门问题存在“责任推诿”现象。反馈穿透力需增强。反馈渠道虽已建立,但基层群众参与度低。
完善协商成果转化机制的路径选择。构建精准化采纳机制。优化议题生成机制,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对接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基层调研等方式,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可借鉴福建政和县“网格协商+板凳协商”新工作模式,由网格员收集群众诉求,经社区初审后提交协商平台。
健全专业评估体系。依托市政协应用型智库,组建由法律、经济、社会治理等专家组成的评估团队,对协商建议进行可行性论证。如,对涉及公共政策调整的建议,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确保建议可操作、能落地。
完善常态化落实机制。建立台账跟踪制度,对协商成果实行“一事一账”管理,明确责任单位、完成时限和阶段性目标。如,陕西省安康市政协“红黄绿”三色管理机制,对提案办理情况实行动态管理,红色通报、黄色提醒、绿色表扬,提升办理质效。创新协同督办模式,构建“党委督查+政协督办+媒体监督”三位一体督查体系。党委督查部门负责重点任务分解,政协通过“委员视察+专题调研”跟踪问效。
健全立体化反馈机制。拓展多元反馈渠道,在保留传统公示栏、广播等渠道的同时,开发“民生议事”小程序,集成建议提交、进度查询、满意度评价等功能。升级智慧政协平台,整合民生议事室、提案办理、社情民意等模块,实现协商议题在线征集、过程在线直播、成果在线反馈。
面向未来,聊城还需紧扣“采纳精准化、落实常态化、反馈立体化”目标,将协商成果转化纳入基层治理现代化体系,让协商民主真正成为“群众家门口的民主”。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市政务服务综合受理中心综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