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制度建设激发政协履职效能
■ 王丽
随着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挥界别优势、提升履职效能,是将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重要抓手。
界别制度是人民政协的独特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能增强代表性与广泛性。界别是社会各阶层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依托,既能把社会各阶层引导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上来,又能使之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便捷渠道,有利于形成社会各方面均可接受的公共政策和措施。能强化联系性与表达力。界别委员能够深入了解群众需求,及时反映社情民意,是党和政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桥梁纽带。通过协商履职,把党的主张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共识,为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厚植政治和社会基础。能提高协商民主质量。依托界别平台开展专业、专题协商,有助于提升协商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来自各界别的委员专业知识较强,能够集中智慧、准确表达诉求,推动协商更高效。
充分发挥界别优势,需要构建贯通联系、履职、监督全链条的多层次制度体系,推动界别工作规范化。提高界别组织化程度,保障界别工作运行。完善界别联系制度,明确专委会和机关各工作部门的责任分工,确保界别活动“有人牵头、有人策划、有人组织”;完善界别召集人考核和激励制度,推动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形成网格化履职;建立年度计划报备与总结机制,将界别履职纳入年度述职报告。提高委员专业化程度,赋能界别特色发挥。按界别特色和专业分类开展政策、法律、履职实务培训;结合界别专业背景构建“模块化履职课程”培训体系;健全“老带新”机制,引导新委员快速成长。提高协商成果转化率,推动界别品牌建设。开发“界别协商云”等线上工具,实现“扫码议事、线上建言、远程协商”,提升界别协商效率与参与度。建立“建议采纳—反馈跟踪—结果评估”闭环机制,打造“界别协商成果数据库”,为界别履职提供数据支持与路径参考。
界别工作的本质,是将代表性制度优势转化为协商治理效能。只有筑牢制度基石、建强平台支撑、激发组织动能,方能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深层次迈进。新征程上,要持续激发界别活力,厚植制度优势,让“联系一界、团结一片、引领一方”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注入政协动能。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员、聊城大学医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