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成果转化 增强协商实效

■ 徐光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深度协商互动、意见充分表达、广泛凝聚共识的机制。这为新时代政协协商工作的深化发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推进协商成果转化,有助于促进政协协商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进而有效推动基层治理水平迈向新高度。

完善顶层设计,强化协商制度保障。制度是政协协商赋能基层治理的根基,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可以为政协协商赋能基层治理构建坚实的制度框架。例如,冠县政协研究出台了系列文件,全方位搭建起委员履职管理、评价考核的“四梁八柱”;湖南省宁乡市政协创新构建“四大协商”协同机制,明确“党委定方向、政协抓协调、部门抓落实”责任链条,实现了各类协商主体的优势互补,形成了强大的治理合力,为基层治理提供了更加全面、高效的协商解决方案。

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协商有序运行。全过程监督是保证协商质量的重要手段,能保障协商各环节的质量,提升协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进而促进协商成果的有效落实。例如,辽宁省建平县政协通过构建“优化议题设置、深度协商议政、精准建言献策、跟踪反馈改进”的协商工作闭环,加强了对政协协商全过程的监督管理。这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机制,大大提高了政协协商的质量和效果,增强了政协协商在基层治理中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建立反馈机制,跟踪协商成果落实。完善的反馈和督办机制是确保协商成果落地的关键,能形成协商到落实的闭环,提高协商转化效率。例如,河南省濮阳市政协将民生实事落实、重点民生提案办理纳入“龙都民生汇”协商平台,持续跟踪督办协商成果的落实情况,推动协商成果转化为实际治理成效;冠县政协建立了协商成果办理跟踪问效机制,对有关部门落实县委、县政府督办情况进行“回头看”,及时了解协商建议落实情况和委员提案办理进度,通过跟踪问效,使协商建议从“纸面”落到“地面”。

推动成果运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政协协商成果只有积极融入党委政府的决策过程,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真正赋能基层治理,提升治理水平。例如,冠县政协充分发挥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车”作用,整理编发《社情民意信息快报》,直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促进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这有效解决了基层治理中的实际问题,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能和质量,让群众切实感受到政协协商在基层治理中的实际作用。

(作者系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冠县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

2025-09-1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5966.html 1 促进成果转化 增强协商实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