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理念在孔繁森精神中的呈现

■ 刘小希 张东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决定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整体视角来看,“人民至上”是一以贯之的宗旨传承,是精神内涵的精华体现。

回顾不同历史阶段涌现的伟大精神,“人民至上”始终是贯穿其中的核心要义。从伟大建党精神强调的“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到苏区精神倡导的“一心为民、清正廉洁”;从延安精神坚守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焦裕禄精神彰显的“亲民爱民”;从抗震救灾精神中“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群众力量凝聚,到脱贫攻坚精神里“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实践导向——这些精神内涵虽因时代背景各异而各具特色,却共同印证了共产党人始终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的价值坚守。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

孔繁森所践行的“人民至上”,绝非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化作经常的具体行动。他在党和国家的需要、组织的号召面前,告别老母、舍家离子,两次进藏、一次延期,毅然投身艰苦的边疆建设。在雪域高原上,他收养藏族孤儿,给予他们亲人般的关怀与温暖,用爱填补了孩子们亲情的空缺。深入基层时,他与牧民同吃同住,为贫困群众送医送药、慷慨解囊,真切地感受群众的冷暖,倾听群众的诉求,深刻实践了“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的座右铭。这种深入群众、贴近群众的作风,是对“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时代践行,彰显了他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与高度责任感。

同时,孔繁森精神也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人民至上”的价值内涵。他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域高原,以“冰山愈冷情愈热”的担当,将艰苦环境看作是践行初心的“考场”,这种在极限挑战中淬炼出的坚守,为“人民至上”理念增添了“在艰难困苦中践行宗旨”的行动维度。从理论深度看,他突破了对群众需求的单一化认知,不仅关注群众的物质生活需求,还重视对群众的精神关怀,这种物质帮扶与精神滋养并重的实践,拓展了共产党人服务人民的思想边界。尤为重要的是,作为民族地区工作的典范,他将“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与民族团结的时代命题深度融合,在与藏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积极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理解,这种实践探索不仅丰富了精神谱系中“人民至上”在民族工作领域的方法论内涵,更从理论上印证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必由之路,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精神滋养与实践镜鉴。

孔繁森精神中“人民至上”的价值底色,在传承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核心要义的同时,以其独特的实践形态赋予了这一理念更为具体的时代内涵,对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坚守人民立场、创新工作方法、促进民族和谐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更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应对风险挑战、践行初心使命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指引。

(2025年聊城市社科联“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77)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77.html 1 “人民至上”理念在孔繁森精神中的呈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