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成无己文化打造成聊城中医药新名片

■ 李梦皎

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底蕴。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该法明确指出“支持地方中医药特色品牌建设”,为中医药IP开发奠定了法律基础。国家《“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更是明确要求“建设10个国家级中医药文化IP示范基地”,直接指向中医药文化IP的系统化开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提出“打造运河中医药文化带”,支持聊城依托成无己文化、阿胶产业与运河资源构建特色IP集群。

IP,特指那些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可多维度开发利用的文化创意内容或形象。在大IP时代,中医药文化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挖掘,其核心在于对中国传统医学智慧的传承,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寻找新的应用场景。聊城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丰富的中医药资源。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成无己被誉为“中医亚圣”,其所著《注解伤寒论》开创了以经解经的研究方法,对后世伤寒学派的发展影响深远。此外,聊城还拥有临清半夏、冠县灵芝等道地药材资源,以及深厚的运河中医药文化底蕴。然而,这些优质资源尚未形成协同效应,存在地域名人IP辨识度低、传播碎片化、产业融合度不高等问题。成无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现代转化不足,与文化IP的绑定不够紧密,这种“文化基因沉睡—产业转化断层—传播效能不足”的现状,制约了聊城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提升和产业价值释放。

在推动成无己文化赋能聊城中医药IP价值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以理论创新与多产业融合激发新活力。系统梳理成无己学术思想,构建“儒医融通”文化基因图谱,夯实IP理论根基。推动文化创意转化,开发如“成无己数字人”AI问诊、伤寒论方剂盲盒等新型产品,实现传统符号的年轻化表达。更重要的是,要创新传播方式,运用数字化手段,通过短视频、元宇宙等新技术,赋予中医药文化更深刻的内涵、可创造性和可传播性,让中医药文化以更加多元、现代化的方式走进群众视野。可以设计“运河药舶AR寻宝”等互动体验项目,开发多语种《注解伤寒论》动漫读本,推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

通过打造成无己文化IP,聊城可以构建起“现状调研—内涵挖掘—IP孵化—传播推广—产业协同”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既实现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又形成“文化赋能产业、产业反哺文化”的良性循环。这将为聊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使“江北水城”焕发新的文化光彩,为健康中国建设和文化强国建设贡献聊城智慧。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55)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79.html 1 把成无己文化打造成聊城中医药新名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