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 魏爱平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曾长期领先世界文化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高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全面准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文化自豪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中国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经历了凋零、边缘化、迷茫、回归、兴起的发展过程。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迷茫与探索
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中国积贫积弱,沉淀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体系在这一时期支离破碎。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理念深深融入中国的大学精神,中国高校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受到极大挑战,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中近乎废止。
抗日战争时期,无论是中国高校西迁成立的西南联大,还是红色阵地上建立的延安大学,都在教学中致力于寻求救亡图存的科学技术,倾心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方针,无暇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高校原有教育教学制度进行谨慎改革,对经由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保留的传统文化,基本持批判态度。1952年国家对高校院系进行调整,减少综合性大学,增加专科性学院,迅速培养工程师、工程人员等工科专门人才。在这种一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专科人才的教育理念下,本就处于需要被改造境地的传统文化进一步被边缘化。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萌芽与回归
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划清文化遗产中民族性精华同封建性糟粕的界限之后,国家开始反思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问题。1986年9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对青少年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至此,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在高校破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国内社会的世俗化、商品化日益增强。此时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和魅力。1993年国家制定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规定教育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改革的重要任务。此后,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确立了不可或缺的地位,促进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回归。
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教育部第一次整体系统地规划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纲要》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基调、教学目标、检测标准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强调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育的各领域、各学段。2021年在总结建党百年工作经验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国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使传统文化教育正式融入高校的教育体系,走进各级各类的校园教材、课堂、文化建设、学生社团活动等教育形式中。
(2025年聊城市社科联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XKT2025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