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初探

■ 孙剑 冯昊

黄河与大运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与文明之河,共同构筑起中华文明的精神长城与文化血脉。黄河以自强不息的气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运河以兼收并蓄的气度铸就了和合共生的文化品格,二者精神内涵相映生辉,为高校大思政课提供了厚重而鲜活的文化双翼。

将“两河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关键在于立足地域特色,深挖文化资源,构建起知行合一、情理交融的育人新路径。

打造“行走两河”的沉浸式现场课堂。高校有效组织学生深入聊城沿黄区域,实地考察黄河治理的现代工程,走访记录黄河滩区迁建新居民众的生活变迁,在“人水相争”到“人水和谐”的现场对比中,深刻体悟“自强不息、尊重规律、人民至上”的黄河精神时代内涵。以聊城“运河古都”为核心,将山陕会馆(商帮诚信与协作)、临清钞关(古代经济治理与贸易管理)、鳌头矶(水利枢纽智慧)、运河沿岸老街巷(市井生活与文化交流)等串联成线,通过“考古式调研+情景式体验+思辨式研讨”三维模式引导学生理解运河所承载的“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治理智慧与商业伦理。

构建“双河铸魂”的特色化课程模块。在专题课程上,教师将聊城本土案例作为核心素材,讲述位山灌区建设所体现的集体主义与科技攻坚精神及山陕会馆建筑装饰中的儒商信义文化等。在学科课程上,高校教师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以黄河治理从“堵”到“疏”再到“调”的历史演变,阐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思想精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中,以运河商帮的诚信经营为典范,诠释中华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搭建“古今对话”的情景化传承平台。高校充分利用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优势,将散落的文物、文献、口述史数字化集成,利用VR/AR技术,复原临清钞关税收场景、运河漕船过闸的壮观场面,便于学生进行沉浸式学习。邀请聊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构建“非遗传承+思政育人”的沉浸式场景,让学生在传承中触摸两河文明的温度与韧性,增强文化认同与乡土情怀。

深化“时代叩问”的研究性社会实践。高校组织学生参与聊城本地“两河文化”资源普查、口述史采集、文旅创意设计、生态保护等活动。这些实践将课堂延伸至乡土大地,让学生在文化遗产保护、文旅融合创新、生态共建共享中,深刻领悟两河精神内涵,实现从文化认知者到传承者、从环境关注者到守护者的角色升华,让学生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具体实践中,深化对两河精神时代价值的理解,培养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在聊城这片沃土上,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通过“两河文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让青年学子在社会大课堂中锤炼政治品格,真正实现教材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知行合一中落地生根。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085)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94.html 1 “两河文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初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