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中职计算机专业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发展

■ 王卫东 宋芊昊

当前,聊城的有色冶金、化工等传统产业正从生产驱动转向技术智能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亟需技术人才赋能创新发展,因此,聊城市中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理应成为连接全市产业发展和民生需求的重要链条。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更多集中在高校或者整体经济社会行业发展上,未能充分结合聊城实际探索计算机专业的本土化发展路径,导致专业培训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离,亟需针对该问题探索出一条更为深入且实际的解决路径。

结合聊城市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人才供给现状来看,供给大方向要围绕“产业场景化”“民生实用性”展开。传统产业除了要求工人具备基本的办公软件应用能力,还希望其能初步了解本地产业流程;新兴产业则是侧重基础性数据整理,这项工作与中职生定位更为适配,但目前因专业设置与产业实际对接力度不足,从而造成了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从社会服务领域来看,农村中小学缺少具备数字设备管理能力的从业人员,街道卫生院也经常因小型故障而影响日常运营。面对此类问题,正需要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充分应用专业能力,发挥专业优势,从而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目前聊城中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模式并不能满足区域化的需求,教学方向依然集中于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缺少与聊城地区产业特色相结合的专业设置,导致毕业生对地区内智能化设备的了解程度偏低,在就业时仍需要再次进行实习培训。另外,院校内实践性的训练环境仍以基础的个人电脑为主,缺少工业生产中的PLC、大数据平台等,使得学生仅对基础性的软件运用有所了解,而对企业实际智能化系统维护等重要内容存在知识空白,造成技术教学与实际技术运用的“脱节”。

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构建贴合聊城实际的职业化教学体系。一方面,优化教学内容,构建“基础技术+聊城特色”学习模块,增设“聊城行业应用”模块,以企业案例实践传授工业数据收集等可视化技能;同时开设农村设备维护、基层卫生系统使用等技能教学课程。另一方面,开辟校园到社区的实训路线,组建中职院校服务队,定期勘测乡村学校设施运行情况,同时协助其建设内部数字化资料库;与基层医院合作,让学生进行驻点实习。最后,建立本地企业定制化培养机制,合办订单班,由企业派遣技术能手授课,学生可参与企业具体任务,从而实现“学习—实践—工作”闭环。

中职计算机专业赋能聊城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使之成为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的“技术补给站”。通过课程优化、实践创新与合作深化,让毕业生既助力产业升级,又服务民生改善,实现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103)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98.html 1 中职计算机专业如何更好服务地方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