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培训高素质农民
■ 宋月凤
农民教育培训是乡村振兴人才根基的关键支撑。在数字技术重塑农业产业的背景下,聊城市农广校结合我市实际与农民需求,融合传统培训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从传播途径、组织形式、培训内容三方面突破,推动农民教育培训实现广度覆盖、精度滴灌、效率提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人力与智力保障。
织密立体信息网络,农技知识触手可及。传统渠道数字化升级,覆盖基础群体。聊城市着力对传统渠道进行数字化改造,技术宣传车配备5G网络,借VR技术模拟病虫害防治流程并结合实物演示;利用《农广乡音》等广播频道,推送关键农时技术;将种植技术绘成看图操作流程图,搭配农事日历发放,方便农民随时查阅。移动终端精准传播,强化日常学习。依托杜站长工作室专家团队与“百名拔尖学员”,建立市、县、乡三级技术交流群,按农时农事推送语音技术信息;在短视频平台打造“聊城农广云课堂”,邀请专家与高素质农民,分享惠农政策、种养技术及创业经验,满足农民碎片化学习需求。智能平台整合应用,提升服务能力。推广“云上智农”“齐鲁乡村网络学院”等平台,整合本地农业专家库、市场与气象数据,提供一站式服务;设置智能问答中心,24小时回复常见问题;利用央视栏目《田园帮帮团》,通过固定时段播放课程,保障不习惯用智能手机群体的学习权益。
创新培训组织形式,农技学习精准适配。集中培训打基础,满足共性需求。农闲时开展集中培训,围绕重点技术实施“理论+实践”教学,如蔬菜种植培训,上午讲理论、下午进行大棚实操;同时邀请行政科室、农业信贷担保公司人员现场办公,即时解决农民在土地流转、贷款申请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实现“培训+服务”一体化。分类教学提技能,满足个性需求。按产业设专题班,并结合地域特色授课,如莘县开设蔬菜种植精品课,阳谷重点讲麦椒套种技术;针对文化基础弱的农民推出“师傅带徒弟”试点项目,1名农民大师带15名学员;为务工农民开办新农村业校,保障学习与务工两不误。重点培养树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从种养大户、合作社带头人中选拔培育对象,聚焦智慧“苗管家”与农村电商,实施学用贯通项目,引导其开展“1:6”帮扶,1人指导6名普通农民;针对电商从业者开设剪映线上训练营,提供一个月陪跑服务,确保其掌握视频剪辑技能。
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培训内容与时俱进。传统技术普及课程,打牢农业根基。梳理地方特色种养技术,培训作物栽培、农机操作等基础技能,同时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传统方法,如将传统施肥经验升级为测土配方施肥,实现增产与护土双赢。数字技能应用课程,弥合素养差距。分层次设计培训课程,面向中老年农民,教智能手机基础应用技术,解决微信沟通、扫码支付等生活难题;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培训农业App操作、短视频制作与电商运营,助力其用数字技术管生产、销产品。智慧农业提升课程,助力农业增值。对接现代农业趋势,普及物联网、大数据、智能装备技术,教农民用智能温控设备管大棚、无人机植保、大数据分析市场,推动农民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转变,为农业现代化储备人才。
聊城市农广校将持续深化数字技术与农民教育培训的融合创新,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为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注入更强劲的“智”动力。
(2025年度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