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个结合”中激发中医药活力

■ 梁秋圆

阿胶、灵芝、桑黄,这些深植于中医药典籍的瑰宝,如今在聊城焕发出新的生机,形成了年产值可观的“新三宝”产业。从典籍智慧到产业实践的成功跨越,是古老中医药顺应时代发展的生动例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传统瑰宝借助现代科技实现产业化,正是“两个结合”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鲜活样本,为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注入了澎湃的时代活力。

中医药数千年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一部立足实践、与时代不断结合的历史。这一“结合”的逻辑,早已深植于其血脉。东汉张仲景面对伤寒大疫,博采众方,著成《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实现了理论与疫病防治的深刻结合;金元时期医家学术争鸣,突破陈规,从临床实践出发,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理论内涵;至明清,吴又可、叶天士等医家针对新的温病疫情,创立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形成了成熟的温病学派。不仅如此,唐宋官方编纂《新修本草》、明代航海推动乳香等外来药材的融合,均体现了中医药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同频共振。正是这一次次基于现实的关键“结合”,铸就了中医药的辉煌成就,也为我们践行“两个结合”、推动其守正创新,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根基与底气。

“两个结合”在中医药领域的实践,绝非简单的理论嫁接,而是源于二者在哲学观与方法论上的深刻“共鸣”。中医药理论深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沃土,其核心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遥相呼应。例如,中医的“整体观念”将人体视为一个内外相连、脏腑相关的有机整体,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思维。而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则可视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在医学上的精妙运用——它不拘泥于固定的病名,而是动态分析病因、病性与病位,依据个体情况实施“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蕴含着抓住主要矛盾、实事求是的哲学智慧。在价值取向上,中医药自古倡导“医乃仁术”“悬壶济世”,这种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伦理追求,也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的内在要求高度一致。这些思想层面的深度契合,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根基与蓬勃的生命力。

新时代激发中医药的活力,关键在于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指引,在守正与创新中开辟切实可行的路径。首要任务是筑牢守正之基。系统挖掘整理历代典籍与临床经验,建立完整的传统知识保护体系。对道地药材鉴别、古法炮制技艺等核心环节,要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并加以传承,确保中医药的本真性不因时代变迁而流失。同时要勇于开拓创新之路。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从药理、物质基础等角度深入阐释中医药的作用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开发符合现代人健康需求的中医药新产品。着力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中医药与健康管理、文化旅游、信息技术等领域的融合,探索“互联网+中医药”智慧服务等新型业态。惟其守正,方能固本;惟其创新,方能开新。只有将坚守本源与开拓进取有机结合,才能让古老的中医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两个结合”指引下,古老的中医药正加速蜕变转型。我们相信,这份承载千年智慧的瑰宝,不仅能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深厚底蕴,也能为应对全球健康挑战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共冠县县委党校)

2025-11-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8097.html 1 在“两个结合”中激发中医药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