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防治新型腐败与隐性腐败的长效机制

■ 张黎

随着反腐败斗争持续深入,传统腐败得到有效遏制,但腐败行为也呈现出隐蔽化、复杂化、智能化的新动向。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悄然滋生,对现有反腐体制机制构成严峻挑战。

新型腐败与隐性腐败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一是权力“期权化”与利益输送“间接化”。腐败行为从即时交易转变为“长期投资”,例如公职人员在职时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利,离职后再以“顾问费”“分红”等形式实现利益兑付。二是与新兴业态、金融工具深度嵌合。腐败分子利用虚拟货币、区块链技术进行洗钱,通过内幕信息操纵市场,在电子招投标中利用技术漏洞串标围标。三是动机与领域发生“双重演变”。腐败动机从短期物质占有转向长期资本权益,腐败领域从传统工程建设向科研、金融、司法等领域渗透。

新型腐败带来三重挑战:一是对法律制度与取证能力构成挑战。现有法律框架存在界定难、取证难、认定难的问题,法律滞后性与腐败超前性矛盾突出。二是对监督体系的穿透力与协同性提出更高要求。各类监督主体间信息壁垒尚未打破,专业监督力量整合不足。三是对社会廉洁文化造成深层侵蚀。“软性”腐败模糊公私界限,导致潜规则被默认为“有能力”,侵蚀社会公平正义价值观。

构建防治新型腐败与隐性腐败的长效机制,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织密制度笼子,强化权力制约。制度建设是防治腐败的基础。一是要明晰权力边界,全面推行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二是要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细化领导干部亲属经商办企业行为规范,落实公职人员离职后从业限制的“冷却期”制度。三是要健全金融监管与反洗钱体系,将新型金融业态、虚拟资产纳入监管,强化对涉公职人员大额交易的监测预警。

赋能技术反腐,构建智慧监督。技术手段是提升反腐效能的关键。一是要建设一体化大数据监督平台,整合纪检监察、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等多方数据,通过智能算法动态构建和更新公职人员“廉政画像”,精准识别异常轨迹,实现监督从“人为感知”向“数据预警”的深刻转变。二是要深入探索区块链技术在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监管等高风险领域的应用,利用其分布式、不可篡改的特性,对关键决策和资金流向进行全程“链上”存证,固化责任链条。三是要深化“互联网+监督”模式,优化安全便捷的线上举报平台,并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高效分析海量线索,实现对隐性腐败苗头的快速捕捉与精准打击,让腐败行为在数字天网下无处遁形。

深化廉洁文化,筑牢思想堤坝。文化建设是正本清源、根治腐败的根本。一是要持续强化理想信念与纪法教育,通过沉浸式教学、情景课堂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从思想深处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利益观,清醒算好政治、经济、家庭“三笔账”。二是要大力创新廉洁教育形式,针对新型隐性腐败手法,制作案例警示录、专题纪录片等生动教材,深刻揭露其伪装外壳与巨大危害,并将廉洁要求作为硬标准贯穿于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与使用的全过程。三是要着力营造崇廉尚洁的社会氛围,通过创建廉洁示范单元,推动廉洁文化全面融入机关、企业、校园和家庭日常生活,使之从外在规范内化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与自觉追求,构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堤坝。

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必须坚持制度、技术、文化三管齐下、协同发力,通过扎紧“不能腐”的制度铁笼,强化“不敢腐”的技术震慑,夯实“不想腐”的思想根基,不断压缩腐败滋生空间,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为实现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奠定坚实基础,有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单位:中共冠县县委党校)

2025-11-0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8098.html 1 构建防治新型腐败与隐性腐败的长效机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