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融合发展路径研究
■ 王琰 李晓曼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背景下,“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逐渐成为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高校作为专业教育与社会服务的双重主体,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基层治理实践,推动治理体系现代化。
“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模式在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与治理精细化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专业社工凭借系统理论支撑、科学需求评估能力与专业危机干预技术,为志愿服务注入规范性与科学性;志愿服务则依托深厚群众基础、广泛参与主体及灵活服务形式,拓展了专业社工服务的覆盖范围与社会影响力,二者有机融合能更精准地回应居民多样化需求,显著提升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国内多地已开展相关实践探索,如江西九江构建四级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推动专业机构与志愿组织协同联动;大连海韵社区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形成“理论+实践”双向赋能模式;甘肃张掖将专业力量嵌入“五社联动”机制,实现资源互补、服务增效。然而,实践中仍存在协同机制不健全、专业支撑不充分、服务持续性不足等问题,制约了该模式治理效能的充分释放。
党建引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的重要优势,为破解上述难题提供了根本遵循。从理论层面看,“校社协同”强调高校与社区在党组织引领下,围绕共同目标,构建制度化、常态化的合作机制;“专业赋能”指社工以专业理念与方法提升志愿服务的科学化水平;“融合发展”则追求两者在功能、机制与成效上深度融合,形成整体合力。具体而言,党建引领发挥政治保障作用,把方向、聚资源、促动员;专业赋能强化技术支撑,实现需求精准识别、项目科学设计与服务持续优化;校社协同搭建实践平台,推动人才、技术、场景与需求高效对接,构建“识别—供给—实施—反馈”的治理闭环。
在实施层面,应围绕三个方面系统推进。一是强化党建引领,构建校社联合党组织体系,制定“党建+专业服务”标准化流程,并将合作成效纳入党建考核体系,提升组织动员与资源整合能力;二是深化专业赋能,推动高校教学内容与社区治理需求对接,建立“基础—专业—综合”三阶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校内外双导师联合督导;三是完善协同机制,共建数字化共享平台,明确各方权责与协作流程,推行教师与社区工作者双向流动的“旋转门”制度,保障合作持续健康发展。
校社协同视域下,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本质是通过政治优势整合资源、专业技术提升效能、校社协同激活生态,推动基层治理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跃升,为破解协同不足、专业薄弱、可持续性差等难题提供方法论支撑。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赋能融合治理、跨区域校社联盟构建等议题,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在基层治理领域落地生根。
(2025年度聊城市社科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