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县域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乡村振兴

■ 肖太宏 高莹

近年来,很多市、县针对农业生产经营相对粗放、农民广种薄收等问题,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创新农业社会化托管模式,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一进程尚面临服务效能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政策支持不足等一系列挑战。为了进一步推进县域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强化政策引导和支持。一是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出台更加明确、具体的政策文件,为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提供制度保障。明确服务主体的法律地位、权益保护及扶持政策等。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财政对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补贴力度,特别是针对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的资金扶持,减轻服务主体的资金压力,提高服务质量和农户参与的积极性。三是落实税收优惠。为参与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企业和合作社提供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激励其投入更多资源到农业生产服务中。

提升服务主体能力和水平。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提高服务主体的专业人才比例和管理水平。建立常态化的人才培训机制,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二是推动服务主体专业化、规模化发展。鼓励和支持农民合作社、服务公司等主体通过联合、兼并等方式,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服务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服务标准。制定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标准和规范,确保服务过程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服务质量和农户满意度。

创新服务模式和技术。一是推广先进服务模式。如“六核心服务、三环节套餐”的屯留模式、“土地股份合作+全程托管服务”模式等,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进行推广。二是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手段,提升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如建立“智慧托管”综合平台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的远程监控和精准管理。三是推广先进农机具和技术。鼓励服务主体引进和使用先进的农机具和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量。同时,加强农机具的维修保养和更新换代,确保农机具的良好运行。

加强统筹协调和合作。一是建立协调机制。建立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协调机制,加强政府、服务主体、农户之间的沟通和协作,确保各项政策和服务措施的有效落实。二是促进多方合作。鼓励服务主体与农户、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各方建立合作关系,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如与金融机构合作推出针对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金融产品,解决服务主体的资金问题。三是加强示范引领。树立一批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示范点和样板,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的全面开展。

〔作者单位:中共冠县县委党校,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社科联“聚力攻坚突破研究”年度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4141)〕

2024-08-1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5924.html 1 以县域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乡村振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