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城市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
■ 孟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这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聊城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著名革命老区,是大运河、黄河唯一实质交汇的“两河明珠”城市,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资源禀赋,推动“文旅兴市”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机遇。
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坚持文化赋能、旅游带动,充分挖掘聊城丰厚的文化资源,以文化“两创”推动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动力,筑牢文旅融合发展根基。要立足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塑强核心竞争力。以运河、黄河、古城为主体,以水幕、灯光、表演等形式展现“两河文化”“古城文化”“水韵文化”等特色文化元素,策划打造具有“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强烈文化辨识度的标志性文旅融合精品项目。要坚持区域联动、串点成线,规划打造“两河风情”文化体验游、阿胶保健养生游、鲁西民俗巡礼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要主动融入全省红色文化弘扬发展片区建设,探索红色文化跨区域合作开发模式,构建聊城红色文化品牌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红色文化旅游带。
丰富文旅融合业态,优化文旅融合品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要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的各自优势,融合各类资源要素,打造多元化文旅业态,丰富和提升文旅体验。要强化“融”的意识,积极运用“文旅+”“+文旅”模式,推进康养、研学、体育等与文旅深度融合,开发推出康养游、研学游、运动游等多元化文旅融合新业态。打造文旅特色业态聚集区,重点培育美食、书吧、夜市、文创等一批特色青年休闲街区,培育文旅消费集聚区。充分利用“非遗小镇”“运河小镇”等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推出融合观光、体验、民宿等元素的高品质文旅产品。
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强化文旅融合保障。推动景区提质升级,提升完善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抢抓高铁开通发展机遇,统筹规划优化全市旅游景点之间的连接沟通,加快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体系,实现旅游线路合理布局、畅通衔接。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文旅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塑造高素质、专业化的复合型文旅人才队伍。组建专家智囊团,科学研判聊城文旅融合定位、开发文旅精品,为文旅融合发展献智出力。
加强数字文旅建设,提升文旅融合水平。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大力培育文旅业态新质生产力,是聊城实现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大力实施文旅数字化工程,积极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化技术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一部手机游聊城”。加强智慧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实施智慧景区、智慧小镇、智慧博物馆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工程,运用VR、AR等现代技术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的沉浸式体验。拓宽双路径传播渠道,借助抖音、快手、微博等数字平台开发设计精品文旅作品,提升城市文旅影响力和吸引力。
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激发文旅融合活力。文旅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合力并进、久久为功。要坚持规划引领,科学编制全市文旅产业布局、业态融合、项目建设等发展规划,引领文化旅游联动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不断完善文化资源开发保护、景区软硬设施配套、文化创意产品供给、多元化新业态融合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和保障体系,建立专项基金,扶持重点项目。建立文旅工作领导专班,统筹发挥文旅、交通、工商等各部门合力,激发文旅融合活力。
〔作者单位:中共东昌府区委党校,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课题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