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孔繁森精神融入民办高校育人实践
■ 肖琳
孔繁森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不仅激励着广大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在实践中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对聊城民办高校开展实践育人具有积极意义。
孔繁森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坚强党性,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洁、克己奉公的高尚品德,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孔繁森精神的实践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亲身体验和感悟孔繁森精神,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意识;通过参与社区服务、支教等活动,与人民群众密切接触,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培养服务意识和公仆情怀;通过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培养自律意识和廉洁意识;通过参与具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如科研创新、创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强意志力和创新能力,涵养拼搏精神和进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但目前,聊城民办高校在孔繁森精神实践育人协同机制建设上还存在不足:从育人过程看,孔繁森精神在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特别是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上有明显不足;从育人方位看,聊城民办高校在加强校地合作,共享育人资源方面还有提升空间;从育人实践看,弘扬和践行孔繁森精神的主题活动缺少顶层设计。存在以上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聊城民办高校缺乏对孔繁森精神实践育人深层价值理念的深入挖掘和实践应用,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和挑战时,难以将其转化为实践的动力和指南。
遵循青年成长成才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将孔繁森精神融入实践育人,实现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融合,是聊城民办高校构建实践育人体系的应有之义。一要健全完善实践育人机制,立足“第一课堂”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聚焦“第二课堂”丰富社会实践内涵,统筹思政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等载体有机融合,打造“立体式”的孔繁森精神实践育人机制。二要推动校地融合育人,共同开发孔繁森精神教育资源,如编写教材、制作教学视频等;丰富育人手段,依托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等场所,共建实践育人基地。三要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孔繁森精神主题实践活动,将孔繁森精神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融入乡村振兴、教育帮扶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基层,上好与现实相结合的“大思政课”,增强孔繁森精神的教育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本文系2024年社科联“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