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确政绩观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 燕华

政绩观是党员干部关于工作政绩的总体认识和根本看法,是党员干部的政治立场、价值理念与党性修养的集中体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党员干部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这是新时代新征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要以坚强的党性作为政治基石,以为民造福为核心要义,以真抓实干为重要途径。

党性坚强是政治基石。党员干部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进而在工作中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落实落细。但坚强的党性并不是入党后自然产生的,也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提高,需要不断进行锤炼。一要加强思想淬炼。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把理论学习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二要加强政治历练。党员干部要自觉接受严格的党内政治生活历练,在党内政治生活熔炉中常修常炼,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提升党性修养。三要加强实践锻炼。党员干部要主动深入基层,接受多岗位历练,在处理纷繁复杂、千头万绪、急难愁盼的事情中经受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为民造福是核心要义。为民造福是党员干部的最大政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所在。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问需于民,走入百姓中,俯下身子,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排摸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普遍性问题、痛点难点问题,真正做到察民情、问民意、解民忧。要问计于民,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新智慧,来自人民群众的鲜活经验和做法,能够帮助党员干部制定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政策,推动工作顺利进行。党员干部要甘当小学生,自觉拜人民群众为师,向人民群众学习金点子、好办法。要问效于民,时代是出卷人,党员干部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党员干部工作做得实不实、好不好,人民群众有切身体会,也最有发言权。党员干部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推动工作开展,切实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抓实干是重要途径。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需要真抓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制定出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的工作方案,适时适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决不可只顾眼前、不计未来,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劲、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切实把真抓实干贯穿于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的全过程,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实有力。要坚决杜绝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的口号式、表态式、包装式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这些做法既浪费了资源,又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也损害了地方党委政府的威信。只有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才能立得稳、行得远,真正做到无愧于历史和人民。

(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04)

2024-10-15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58458.html 1 以正确政绩观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