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孔繁森精神融入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 孟少博 冯旭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作为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孔繁森精神是改革开放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具体表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高校应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优势,找准孔繁森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融合发力点,探索实施平台链、课程链、活动链、文化链、网络链“五链融合”育人模式,有效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线上线下的相互嵌入、互融互促,推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高校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抓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重在实效性。一是搭建高水平学术平台。要强化孔繁森精神研究基地建设,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联合统战部门、科研单位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高端学术讲坛,开展理论宣讲服务等活动,深入挖掘孔繁森精神在促进民族团结方面的时代价值,推动建设省市两级重点研究基地,推出一批高质量理论研究成果,打造人才和成果集聚的科研高地。二是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要采取理论教学、现场研学等多种形式,把孔繁森精神融入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必修思政课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核心问题融入实践教学设计中,开设“新时代召唤——孔繁森精神”等系列思政选修课,打造一批课程优质、师生共情、良性互动的精品课程。三是开展沉浸式实践活动。要依托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红色资源,成立以弘扬孔繁森精神为宗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的的社团,在校内举办“交流共享”座谈会、“讲好孔繁森精神故事”读书交流会、“学繁森·颂繁森”等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提升孔繁森精神的育人效果。要组建青年学生志愿服务队,开展志愿服务进场所、社区、乡村活动,让孔繁森精神闪耀在每个需要的地方,探索新时代孔繁森精神育人新途径。四是推动“同心校园”建设。要用好孔繁森精神宣传阵地,通过实物、实景、实事,建设“同心石榴园”“同心书屋”“红石榴学生活动室”等校园特色场所,注重文化上的共同性建设和认同感塑造,挖掘史料展现孔繁森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让学生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和巩固的过程与重大意义,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校园处处是教育,学生时时受熏染”的浓厚氛围。五是构建网络育人“生态圈”。要培养“互联网+”思维,善于运用网络育人资源,加强与统战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合作,利用抖音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以孔繁森精神为创作源泉,在校园官网上开设网络专题栏目,全程全域传播孔繁森精神,充分挖掘其所蕴含的时代价值,构建“互联网+”网络育人矩阵,推动高校育人工作体系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数字化转型。
(作者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孔繁森精神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