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化融合”为径 让床位资源活起来
■ 宫习飞 赵鲁琛
长期以来,床位资源配置不均、管理效率低下是医疗行业的一大痛点,传统的静态分配模式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难以满足患者多元化的医疗需求。探索构建智能化床位管理体系、实现全流程数据驱动,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
近年来,聊城积极开展医疗改革,拥有深厚的医疗服务基础和创新传统。近年来,全市医疗机构以数据科学为引领,融合现代管理理念,开创“评估指标化、调整动态化、管理智慧化”三化融合路径,让床位资源真正“活”起来,为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鲜活的“聊城方案”。
医疗资源配置的精髓在“精准匹配”,而科学评估是管理源头。聊城市医疗机构研究团队打破传统管理模式局限,提炼出床位竞争力指数(BCI指数)这一核心评估框架,创新性融合病例组合指数(CMI值)、床位使用率、病床周转次数等关键指标,构建了“效率—复杂度—需求”动态评估体系。如心内科床位需求高峰时,系统自动强化“床位周转次数”权重,体现医疗资源“供需平衡”理念。管理者仅需通过数据平台,即可实时掌握各科室床位使用状况,系统自动生成资源调整建议,精准识别“一床难求”与“资源闲置”并存问题,全过程由传统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决策,让床位配置实现科学响应。
聊城市医疗机构研究团队构建“医院—科室—患者”三级管理模式,形成了高效协同的资源配置管理闭环,打通了服务优化“最后一公里”。在医院层面,研究团队建立床位资源调控中心,实时监测全院床位使用数据,动态调整各科室配置比例,既保障资源使用效率,又推动管理模式升级;在科室层面,配备智能床位管理终端,连接医院信息系统实时更新数据,赋能科室主任,破解“信息滞后、决策盲目”瓶颈;在患者层面,依托预约平台,患者可实时查看床位状况、预估等待时间,全流程透明化管理,确保就医的便民性、及时性。
聊城市医疗机构的实践,实现了床位资源管理的三重范式突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经验。理论突破,通过创立BCI指数评估体系,推动传统管理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型,让床位配置有了科学量化依据;技术突破,以“实时数据+智能算法”破解传统管理中信息不及时、调度不灵活的瓶颈,大幅提升了床位管理效率;服务突破,通过动态调整机制,有效盘活现有床位资源,让患者住院等待时间缩短,就医体验显著改善。
目前,该模式正在聊城全面推广,惠及更多患者,为医疗资源智慧管理提供可复制的新范式。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健康聊城理论与实践研究”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ZXKT2025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