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环保协同发展

■ 赵明娜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共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加快建设“六个新聊城”的必然要求。

立足资源禀赋,夯实协同发展基础。做好“水文章”,深入挖掘黄河、大运河文化及水城特色,推动聊城水上古城景区创建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以运河古镇和湖岸景观为核心的生态旅游带,促进生态与文旅深度融合。强化资源节约,工业领域发挥信发集团等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动赤泥等大宗工业固废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农业领域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发展有机肥和生物质能源;城市建设中推广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回收利用体系。优化空间布局,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严控“两高”项目,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统一。

依托产业基础,打造协同发展引擎。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滚动实施技改项目,推动有色金属、绿色化工等产业向低碳化、高端化升级;同时,以灵芝、葫芦、阿胶等特色产品为基础,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业精深加工。培育新兴产业绿色动能,依托区位优势,发展光伏农业和风电项目;聚焦新型电子材料等细分方向,培育支持波米科技等具备核心技术的企业;推动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以智能化手段降低资源消耗。促进产业间绿色融合,推动制造业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型,提供节能诊断、污染治理等专业服务;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采摘、农事体验等新业态;在服务业中拓展绿色物流、环保咨询等领域,构建“制造+服务+生态”的协同发展格局。

坚持生态优先,守牢协同发展底线。持续加强污染防治,坚持科学治污、精准治污、铁腕治污,扎实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系统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协同治理,确保省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快建设“无废城市”。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坚决淘汰低效燃煤机组,加快碳计量中心建设,构建有色金属等重点产业碳计量体系,优化交通运输结构,加快公共交通、物流配送等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在农业领域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规模,在工业领域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在服务业领域发展生态康养、绿色会展等新业态。

凝聚社会共识,健全协同发展机制。强化政府引导,完善市级生态补偿奖励机制,深化碳排放权、排污权等市场化交易;优化考核机制,强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加强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抓好中央和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激发企业主动性,鼓励企业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战略规划,支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公众参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畅通参与渠道,建立环境信息透明公开机制;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推动垃圾分类、绿色出行成为社会新风尚。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79)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88.html 1 推动产业升级与生态环保协同发展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