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 郭延伟 王照 李欣

随着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不断巩固与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各类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呈现出多元协同发展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着力破解“谁来种地”问题,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关键支撑。

近年来,聊城市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通过多维培育体系——政策、技术、人才等多方面支持,推动经营主体规模与质量提升。全市纳入全国家庭农场名录系统的家庭农场5834个、农民合作社1.6万余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000余家,服务农户110多万户,全市供销系统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650万余亩次,已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今,聊城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数字化管理能力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不断提高、辐射带动作用和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为全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但农业科技人才短缺、土地流转不畅、创新能力不足、经营种类烦杂等问题,仍制约着经营主体的创新与规模化发展,亟需探索适宜聊城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路径。

筑牢农业科技人才根基。结合聊城农业发展需求,构建“理论+实践”培育体系,开设定制化课程,组织人才到寿光等地学习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培育高素质农民队伍。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育政策,挖掘如莘县福妹蔬菜合作社李妹书等本地农业人才,推行“归雁计划”,鼓励各类群体返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引才—留才—用才”闭环。

建立土地流转长效机制。借助《聊城日报》等媒体,宣传土地流转政策与先进经验,组建宣讲队深入村庄讲解。搭建土地托管综合平台,继续推动为农服务中心建设,以“保底+分红”的利益分配方式,实现土地多环节托管,如高唐县尹集镇王华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托管土地560亩,亩均降本75元、增产20%。

激发经营主体创新活力。立足聊城蔬菜、灵芝等特色产业,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经营主体与聊城大学、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引进自动化浇灌、水肥一体化等先进技术,搭建示范推广平台,开展技术交流。优化政策供给,加大补贴支持农业设备升级,表彰奖励优秀创新主体。依托“杜站长工作室”,完善多元化服务体系,提升经营主体发展能力。

提升农业品牌竞争优势。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做强莘县蔬菜、冠县鸭梨等区域特色品牌,完善品牌注册奖励办法。以品牌促三产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如冠县依托鸭梨开发梨膏、梨脯,阳谷打造标准化辣椒酱生产线等。打破县域与行业壁垒,推动经营主体加强产业、要素联结,升级利益联结机制,构建复合型农业经营体系,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08)

2025-10-16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77290.html 1 区域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