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建引领,金融赋能乡村振兴
■ 燕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聊城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探索以组织优势推动金融资源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实践做法为平原地区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提供了参照样本,具有一定的启示价值和借鉴意义。
坚持党的领导,保证正确航向。聊城在实践中,构建起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并创新推出“政企银保担”合作机制,党组织在这一机制中发挥统筹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引领作用。从“双百工程”到片区化建设,都突出强调村党组织的居中引领作用,把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作为重要目标。聊城实践充分证明,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强大动能。
坚持农民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聊城在实践中坚持问需于民,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精准掌握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信贷项目与品类,定向研发金融产品,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问计于民,根据农民便捷融资的现实需求,简化贷款办理流程,依托线上线下融合服务,让农户便捷获取资金支持,显著提升了农民的满意度和获得感;坚持问效于民,通过发展种植领域的家庭农场、生产领域的“共富公司”等业态,让农民腰包实实在在鼓起来,乡村经济活力持续迸发。这充分证明,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始终将农民置于主体地位,把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把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凝聚起共建共享的磅礴力量。
创新工作机制,激活工作效能。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改革创新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焕发乡村蓬勃生机的强劲引擎与关键所在。聊城的实践为此提供了生动注脚。其在国内率先探索党组织统一选派金融专员机制,通过选派县乡村三级金融专员,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人才支撑。同时,构建“政企银保担”合作机制,在金融运作模式上进行大胆改革创新,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的多元投入格局,拓宽资金筹集渠道,进一步完善“三农”发展的投入保障制度。创新性推出“四个纳入、三个挂钩”考核激励机制,为工作开展提供制度性保障,有效激发基层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实践证明,唯有不断改革创新,充分释放各类要素潜能,才能加快乡村全面振兴步伐,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坚持因地制宜,聚焦平原特色。立足地方资源禀赋与发展阶段,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是破解农业农村发展最迫切问题、回应农民反映最强烈诉求的关键举措。聊城在实践中精准抓住平原地区沃野千里的天然优势,通过推动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与社会化服务,持续提高农民务农收入。紧扣特色农产品资源,创新开发“酥梨贷”等系列贷款产品,以特色信贷助力特色农业发展。再次证明,新时代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探索共同富裕,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的原则,在差异化发展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以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坚实动能。
(2025年度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NDKT2025073)